速达北京 > 新闻 > 正文

银行理财20年回眸:从“避风港”到“星辰大海”

2024-03-22 11:46:23 作者:匿名   阅读:14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理财正辞”。作为管理财富或治理财务的简称,“理财”一词,数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理财正辞”。作为管理财富或治理财务的简称,“理财”一词,数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过,其拥有现代化的含义,甚至真金白银地指代某些特定的产品,还只有短短几十年而已。

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民手中的财富有了初步积累,通过投资理财实现财富增值的需求自然也相应萌生。同时,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银行的存款利率开始下行,人们呼唤着除存款以外的其他投资路径。

对于刚刚有投资意识的人们来说,股票、债券、外汇等投资路径,要么风险相对过高,要么门槛难以达到,而且彼时人们对各类资产也知之甚少。有没有一种投资渠道,门槛较低,风险相对可控,又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

伴随着商业衍生品的发展,商业银行们陆续开始了探索。利率互换、套期保值、外汇结构性等产品陆续出现。但它们更像是“小修小补”,影响力始终有限。

直到2004年2月,由光大银行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横空出世。同年,又发行了全国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

这标志着银行理财开启崭新纪元,人们除存款、国债、股票之外,多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渠道。

此后,便是银行理财20年乘风破浪,从居民财富“避风港”到理财投资“星辰大海”的故事。

蹒跚学步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入世”后的十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贸易额的迅速扩大,中国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有通货膨胀。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居民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另一方面有了钱的居民又担心钱会贬值,所以可以增值保值的投资方式成为当时的普遍需求。

那时,房地产投资门槛偏高,储蓄则收益较低,而股市对于当时普遍保守投资的居民而言,风险又有些过高了。

人们急需一款低门槛、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这时,银行理财出现了。

2004年2月,光大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横空出世。同年,光大银行又发行了全国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因此,2004年又被称为“银行理财元年”。

最初,银行理财都是通过衍生品交易、资产证券化等创新,缓慢增长。

光大银行其后对投向进一步创新摸索。随着理财规模的不断扩大,光大银行为保障投资人权益,专门成立了负责理财业务的单独二级部门——财富管理中心,成为首家开展理财产品客户风险评估的银行,并推出首只人民币Quanto结构化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首只人民币信用联结理财产品——阳光理财C计划、首只信托理财产品——阳光理财T计划、首个主题理财产品——阳光理财E计划等。

其中“阳光理财T计划”也是中国第一只银信合作模式理财产品,此后银信合作快速发展。

由此,银行理财正式进入快车道,迎来了大爆发时代。

与此同时,监管文件相继推出。2005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成为此后银行理财的主要监管框架和政策依据。

初露峥嵘

2007—2008年,在宏观经济过热、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央行不断采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等手段进行对冲,商业银行的信贷派生能力被大幅削弱。

在央行宏观调控政策下,银行理财市场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我国银行理财发行规模突破了8000亿元,2008年更是直接攀升至3.7万亿元。这期间,理财产品不断探索,仅光大银行就推出了首只基金投资组合理财产品Fund of Fund、首只内嵌CPPI保本机制的QDII理财产品、首只内嵌资产总收益互换的结构性产品等。

2008年,光大银行推出国内首只开放式、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阳光稳健一号。2009年—2010年,光大银行继续担当开拓者,成为首家进行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的银行,发行首只伞型基金类理财产品——阳光资产配置计划、首只银行系私募基金理财产品——阳光私募基金宝、首只银行系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活期宝。

2010年,宏观调控着手控制信贷总量,银行表内信贷扩张受到央行“限贷令”“差别准备金率”的限制。这一背景下,通过设立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贷款的模式悄然出现。

这一盛况一直延续到了2010年7月,银监会全面叫停银信合作业务。不过,银行理财早已找到更新的运作方式——资金池模式。

非标之争

在很长的时间内,“非标”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明确的定义,金融机构对于“标”与“非标”的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2009—2011年间行业有时也用“类信贷”业务进行统称。

由于非标资产的收益率较高,银行在实现客户收益兑付之余,还能有一定的利润留存,这也促进了理财市场的扩张。

不过,当时的“非标”问题也很多,交易结构复杂,经过层层包装,成本高,信用风险评级没有成型的标准,流动性差,基本上只能持有至到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流动性受到了重大考验,有些时候甚至会吸收银行自营的流动性来填补。

2009—2011年间,监管机构下发一系列通知,着力于收紧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受监管政策收紧和整顿影响,主流银信合作模式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转向资金池类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变得更丰富,包括存款、债券、票据、回购、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券商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理财等。

同时,由于非标资产的期限较长,缺乏流动性,而为了顺应客户需求,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越来越短,并且要满足客户刚性兑付,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池模式成为银行理财运行管理的典型模式。

在此期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100万亿元,光大银行也于2010年8月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上市后的光大银行,于2011年在原财富管理中心基础上成立了负责理财业务的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继续提升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性,集中管理、责任明确、风险隔离。

中兴盛世

2012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改革进程。在利率市场化加速、央行货币政策再次宽松、构建利率走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存款利率降低,理财产品需求增大,银行理财规模迅速扩张。

这一阶段,银行理财快速增长主要源于银行、居民和企业这三者的内在需求。对银行来说,理财产品组合投资可以将部分信贷资产表外化,有利于银行规避信贷额度限制、贷款投向行业限制;对居民来说,随着家庭财富的不断提升,在负利率与互联网金融的叠加下,理财意识觉醒,刚性兑付、收益良好、期限灵活的银行理财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企业而言,在信贷额度和贷款投向受到严格监管的形势下,理财产品所形成的资金池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融资需求。

之后,2012年资产管理业务“一法两则”的发布为理财的扩张创造了条件。“一法两则”放松了券商资管业务监管约束,券商资管发展进入历史快车道。

2013年银监会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短期看给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防止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的积聚,并对理财业务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理财业务转型。

来到2015年、2016年,“银证信”“银基信”+同业套利模式已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光大银行推出了量化产品——阳光量化集优组合(MOM)、推出基金宝“同利”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推出“活期盈”机构+零售理财产品等。

这一时间,银行理财基本采用“资金池+刚兑+预期收益”的投资运作模式。不过,市场对资管行业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

转型探索

自2016年起,央行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推进金融去杠杆,从产品结构到投资标的等各个维度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规范和约束。在严监管防风险新浪潮中,银行理财进入转型探索期。2018年,为满足金融改革的要求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多项新规,以规范资产管理行业。其中,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明确对资管行业统一标准,现在商业银行理财投资范围明显拓宽,能够投资于股票,私募理财产品也能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银行理财自此进入新的转型期和发展阶段。

银行理财开启了净值化的转型,银行理财净值化有利于突破刚性兑付和资金池的桎梏,使理财业务真正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本源。

净值化转型也促使银行分拆成立独立理财子公司开始进入“快车道”。2019年9月26日,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成为股份制银行中首批获准筹建、首家获准开业、首家成立的理财子公司。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场已有31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开业,产品整体存续规模超过27万亿元。

从发展上看,成立银行理财公司,将理财这类专业的资产管理业务交由专门的理财公司来操盘,可以将理财业务更加规范化,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更加有利于理财业务的发展。

2020年,光大理财第一只产品“阳光金颐享1号”面世,定位养老主题,采用五年期封闭式管理。在银行理财刚刚告别保本的时间节点上,光大理财推出这样一款与之前完全不同产品,其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这种压力来得实在太快了。2020年5月后,长端利率触底反弹,开启上行通道。刚刚成立的“阳光金颐享1号”一头撞上了中国经济大调整时期,产品净值遭遇回撤,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几乎都没什么涨幅。此外,5年封闭期的低流动性属性,也让投资者踌躇观望情绪加重。

困难激发更快成长。光大理财发挥银行理财多资产、多策略优势做投资组合,帮助投资者穿越周期、熨平波动。如今,“阳光金颐享1号”不仅如期实现约定份额返还,成立以来涨幅也达到了14.81%(截至2023年12月22日,数据来源:光大理财)。

在探索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方面,光大理财始终以创新的姿态引领行业发展。“阳光金颐享1号”之后,光大理财先后推出了市场首只1分钱起购的理财产品、首只数字人民理财产品,2021年5月27日,光大理财成功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投全国首批公募REITs,拓展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助力盘活企业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服务实体经济;2021年11月4日,光大理财首款专注于基础设施公募REITs投资的理财产品问世。

新的时代

2022年开始,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意味着理财产品正式打破刚性兑付,保本型理财产品将正式退出市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成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新阶段的标签。

过去数年间,虽然刚性兑付表面上让投资者享受了稳定收益,成为居民财富“避风港”,但实际上并没有消除其中的风险,反而造成风险在系统内隐形的集聚,这并不利于资管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净值化”表面上破除了理财的产品的保本,而从长远上看,则是为消费者增加了一层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投资者无需再为非本人选择的风险买单。

中国银行理财迄今走过近20年的历程,从蹒跚学步到资管新规,中间经历数次转型升级,每一次都是向上向善的开端。

“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银行理财从为客户提供刚兑的产品,逐渐迈向净值化、公募化、标准化,更从居民财富的“避风港”进化为理财投资的“星辰大海”。

随着客户接受度的提高,以及银行理财在固收领域的优势,银行理财作为整个资管产品压舱石,其未来值得期待。

光大银行作为银行理财的拓荒者,为中国银行理财行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光大理财作为光大银行在银行理财业务的接班人,其成绩亦是有目共睹。

自成立以来,光大理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回报,以专业的力量,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使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发行国内首只1分钱起售的理财产品“阳光碧乐活1号”;国内首只数字人民理财产品、国内首只基础设施公募REITs投资产品;首批参与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投资;成为国内首家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机构之一;发行首批养老理财产品;荣获“2021年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

截至2023年末,光大理财产品规模超过1.3万亿元,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过1350亿元。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速达北京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不排除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评论区
  • 来自安徽省宁国市的网友评论:

    太优秀了!很多观点都记下了


  • 来自湖南省湘潭市的网友评论:

    好棒!


  • 来自四川省乐山市的网友评论:

    厉害


  • 来自陕西省商洛市的网友评论:

    见识了!


  • 来自海南省三亚市的网友评论:

    说的好


  • 来自江苏省东台市的网友评论:


图说